关闭
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不再支持您的IE浏览器,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等非IE内核浏览器浏览(下载链接)。
如果您使用的是360、搜狗等浏览器,请点击切换到极速模式,以确保系统功能正常运行。
— 社科动态 —

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瞩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有序推进科技创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基础研究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应运而生。“863计划”实施以来,我们从跟踪模仿逐渐走向自主创新,对中国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的“973计划”,则将重视基础研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科学院打造的知识创新工程就是标志之一。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伟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基础条件全面改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二是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等实现多点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三是产业技术进步加快。高铁、核电、5G等重点领域已形成竞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快速提升期。四是创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技术能力显著提升,民营科技机构、科技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快速发展。五是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增强。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在空间科学、量子科学、生物技术、超级计算、移动通信和高速铁路等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表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告诉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党深刻认识到劳动、资本、土地之外的其他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技术、管理、数据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因此,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对于当代生产价值的提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仅为生产力发挥最活跃、最革命的作用提供体制保障,而且为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实践、制度创新提供宽广空间、有利条件和有效激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促进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补短板和长优势并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推动人类科学探索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形成了显著的“非对称优势”,成为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成为实现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成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升人民幸福水平的重要机制,在消除贫困、抗击疫情、预防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切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我国对全球战略性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认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存在以下亟待弥补的短板。一是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对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交汇形成的科技创新机遇认识不清,抢抓科技创新战略机遇期意识不强。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科技受制于人。科技创新基础尚不扎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三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不够明确。四是科技创新和转化的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五是科技队伍结构性问题明显,缺乏一流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看来,高校要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规划和建设,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他认为,目前,从高水平科技人才层次来看,我国战略性科学家不足,国家实验室、大科学平台和装置多数借鉴国外思路。从科技人才学科分布来看,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力量投入不足,原创性成果缺乏。从科技人才引育状况来看,国内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力有待提高,人才计划统筹不够,学术生态有待优化。从科技人才价值取向来看,“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观念影响巨大,不利于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赵志耘表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解决等方面。面向“十四五”及更长时期,首先,要坚持补短板和长优势并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再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最后,要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点明了责任、表明了态度、指明了方向,从‘为什么、向什么、做什么’三个维度强调了当前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和着力的重点。”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李辉表示,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突出把握好“三个关键”。一要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关键目标,二要把握好“科学家精神”关键内核,三要把握好“开拓创新”关键意识。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任晓刚认为,增强科技创新需要在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共同发力。在国家层面,政府部门应实施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提高科技人才激励强度和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在个人层面,科学家要将科研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多方向提出新理论、多渠道开辟新领域、多路径探索新发现。要提高原始成果创新水平,推动科学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袁汝兵看来,“创新驱动,情报先行”。科技情报是一项支撑决策和引领创新的重要工作。新时期的科技情报工作者,要聚焦国家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强化科技情报的“引领”功能,切实当好科技发展的“望远镜”。要以高质量的科技情报研究,助力国家科技战略提前部署,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王宏伟对记者表示,为促进科技创新,各类主体都要充分发力。第一,国家应积极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完善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使创新治理链条有机衔接。提高科技政策协同水平与实施效力,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力。第二,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发展面向市场的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强面向未来民生和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四,科技人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术自律,勤奋钻研、持续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潮流扑面而来,新思想、新产业、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将国家、社会、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而形成集中、高效、可持续的创新体系,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  生命至上的为民追求

  天道好生,仁者爱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历来崇尚“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博爱、厚生理念。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亦注重激励医者做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和生命关怀,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情怀深相契合。从革命战争年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围绕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不惜按下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暂停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领导人民全力以赴抗击病魔,坚决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或坚守、或下沉,履职担当,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鲜艳的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广大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救死扶伤,为抗疫斗争的胜利立下“头功”,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以青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志愿者团队及广大人民群众舍小为大、无私奉献,踊跃参与生命大救援。这些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理念在抗疫斗争中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

  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上下一体、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伟大团结精神为我们凝聚着踏平坎坷、激越向前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只有发扬伟大团结精神,才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积极弘扬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经验。

  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风貌。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统一指挥部署,统筹调度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抗击疫情,确立了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强大“主心骨”。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及广大海内外侨胞紧密团结在一起,谱写着一幕幕守望相助、共战疫情的感人场景:全国各省市全力做好本地防疫工作的同时,调遣四万余名白衣战士及无数医疗设备、防护物资驰援湖北;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团体、社会各界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一辆辆卡车,一队队人员,一批批物资,一笔笔捐款,一声声加油,汇成了势不可挡的抗疫洪流,生动展现着中华民族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的顽强斗志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天,中国人民所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忘我付出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这场严峻的危机与大考,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抗疫英雄们闻令而动、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斗志绘就了一幅幅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画卷。无数一线抗疫人员冒着被感染甚至牺牲的危险,勇敢逆行、英勇奋战,与疫情拼速度,与病魔抢生命;战斗在其他战线上的勇士们昼夜不息、轮番作战,以顽强毅力攻坚克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展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人间奇迹;抗疫期间,湖北境内多地封城,全国范围限通限行,但湖北人民、全国人民不叫苦、不喊烦,积极克服种种困难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同胞们也没有被疾病和危险吓倒,在与病魔勇敢较量中展现着临危不惧的坚韧和顽强。一大批日夜奋战完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来不及休息就紧急投入被称为“生命之舟”“希望之舟”的方舱医院建设中。“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普通人在拼命!”方舱医院建设项目负责人的这一感叹,诠释了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勇士们舍生忘死、拼命硬干的顽强斗争精神。抗疫斗争中有些医务人员不幸感染,有些抗疫人员因感染或过度劳累等而壮烈牺牲。英雄的牺牲让人扼腕痛惜,但没有人因此而惧怕牺牲。“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抗疫一线写下的诗句,展现着广大抗疫人员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尊重科学的求是态度

  科学精神主张严谨求实、鼓励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考真求实”的求真务实精神,推崇“革故鼎新”的创新创造理念。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我们党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迎变局,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要原因。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只有始终秉持尊重科学的求真务实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才能更大力度地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在此次抗疫斗争中,“科学防治”是一个重要关键词。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展开了一场场科学的攻坚、科技的冲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勇担责任、日夜奋战,在病毒检测、临床救治、药物、疫苗及装备研发等重要领域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我国科研人员以举世惊叹的速度破解病毒全基因序列、分离病毒毒株、研制核酸检测试剂;广大中医药人员在临床救治实践中探索出的“三药三方”,取得显著疗效,被中央指导组、一线抗疫专家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我国科技人员开展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制工作亦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此外,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实施科学、精准、协同的疫情防控新举措;多部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疫情监测、防控救治和资源调配;广大民众自觉遵守正确引导,主动开展科学防护等。这种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支撑力量。

  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天下一家、世界大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无产阶级解放观和国际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独立自主建设美好家园的实践中,始终保持家国情怀与天下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胸怀的高度统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人民在抗击国内疫情的同时,还与受疫情袭击的世界各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积极支援、帮助各国人民与疫情作斗争。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顶层擘画,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在致电、通话、会谈中,积极阐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商讨合作抗疫方案,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我国相关部门向国际社会实时发布疫情信息,向世界公开疫情救治方案、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文件,并与多国专家联合开展疫情防治技术攻关;我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多国派遣医疗专家团队、捐赠医疗物资,向世卫组织捐赠抗疫资金等。“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一批批对外援助物资上标写的双语口号,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温情和大爱。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国际社会学习借鉴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要团结——团结,团结,还是团结。”我国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团结抗疫的主张,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生动展现着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伟大斗争淬炼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伟大斗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引领我们夺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并取得经济社会复苏、发展的可喜成就。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然存在;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积极弘扬、自觉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沈壮海、刘水静,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教授,均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自身发展和文科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对文科属性的思考与理解是新文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要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对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展开探索与实践。在新专业方面,新文科应突出交叉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专业和方向。在新模式方面,从纵向看,新文科建设要统筹设计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实现长学制贯通培养;要共享优质资源,实行高校与科研院所、境内外教学机构联合培养。从横向上看,要积极拓展多方合作,实现校政企联合培养,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要加强国内外机构联合培养,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异宾认为,新文科建设不是简单的学术评论,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央精神,面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每个学校的本科教学特点,来加以落实。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方法论创新,应利用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推动新文科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新闻传播专业在未来将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疫情期间,新闻媒体成为让全社会统一行动、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人们再次看到了新闻传播的独特价值。在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学与工科、理科之间的交叉联动,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看来,新文科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通识核心课建设,主要突出文科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发挥文科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二是跨学科专业或项目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三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新文科应通过推动实践创新来促进社会发展,新文科教育则需要通过课程整合、专业整合和实践整合来实现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