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不再支持您的IE浏览器,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等非IE内核浏览器浏览(下载链接)。
如果您使用的是360、搜狗等浏览器,请点击切换到极速模式,以确保系统功能正常运行。
— 新闻咨讯 —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庞丽娟,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慧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邬大光,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张武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

  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

  庞丽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迎来了春天。如何深入认识并开展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与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与支持作用,是一个极为重要而迫切的现实命题。

  一、新型教育智库的本质和特征

  (一)新型教育智库的本质

  智库是由多学科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型决策支持机构,旨在为相关决策部门和决策者(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重大战略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思路、策略、方法等方面的支持,是在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智库通常是由具有共同抱负的精英分子组成的国之重器。因此,智库的实质就是服务和影响决策。

  教育智库是一般智库的特殊化,是一种重要的智库类别,是主要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间关系,为国家教育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重大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的研究型专业化的决策支持机构。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发展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都迫切需要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确保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有一批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教育智库,为我国教育战略与改革决策提供科学的、具有专业品质的咨询服务。所谓“新型教育智库”,就是能够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把握新方向、新需要,确立新使命、新定位,拥有新思维、新机制,体现新内容、新方法,具有新观点、新作为,反映新的时代要求的教育智库。

  (二)新型教育智库的基本特征

  在实践中,教育智库具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但作为思想库、智囊团,都为决策服务,具有一些本质特征。

  1.强烈的国家使命

  在新时期、新阶段,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复杂繁重的改革任务极大地增加了政府对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问题的研判与科学决策的难度,加大了国家科学治理的复杂性。智库也因其服务决策的核心功能,被置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决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高端的教育智库,其中国身份就必然要求体现国家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需求为宗旨,以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为依归。

  2.客观的研究立场

  任何智库都具有基本立场。新型教育智库只有坚持客观的研究立场,才能实现智库科学、积极地服务和影响国家决策,履行国家使命的根本目标,并以此体现新型教育智库的专业精神。坚持客观的研究立场,就是要求智库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面对重大的教育问题,要基于深入、扎实的研究,基于全面、客观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系统分析,秉持科学的精神,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避免偏听偏信和支撑不足;坚持客观立场还需要体现独立精神,坚持在研究理念和方法层面独立于长官意志而又不背离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探寻得到真实的研究结论,进而形成可供决策部门参考的思想观点、行动策略、执行方案以及风险预测等,以支撑国家科学、合理的重大教育决策。这是作为高品质智库所需拥有的重要品质。

  3.专业的意识与精神

  作为高品质智库,还应拥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意识,以专业的业务与能力,做出具有专业品质的决策建言。智库作为专门的决策支持和咨询机构,要求在意识和精神层面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一种对大势、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和审时度势的理性态度,能够对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布局、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做出快速、到位的反应和把握,敏锐地洞察可能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并形成初步的专业预判;其次是能依靠具有一流专业水准和研究智慧的专业团队,以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专业态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与分析;最后,基于深厚的积累、深度的思考形成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具有较高专业品质的政策建议、咨询报告、提案舆情等政策研究成果,实现为国家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的目的。

  4.开放的协同创新

  作为以服务决策为核心功能与定位的智库,需要有一群多学科、跨部门的专家、精英共同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国家高层、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服好务,提供好思路、理论、策略、方案等方面的咨询与支持。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智库提出了更为迫切也更高的要求。教育智库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支持平台,面对国家战略需求,要以开放的姿态集智聚力,不仅要跨学科、跨领域,还要跨部门、跨机构、跨地区开展研究;不仅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开放,还要面向政府部委、党派、社会、企业开放,实现人才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和融通。聚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中的“真问题”,以锐意进取、合作攻关的精神和魄力,以全新的思维和思路,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束缚,开拓创新,提出具有创见性和科学性的解决方案。

  二、新型教育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充分认识政府与智库的关系,不仅要考虑智库的本质,分析教育决策过程中政府与智库各自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核心功能,而且更要考虑政府与智库是如何围绕共同的决策目标,基于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实现互动协作、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决策目标的“殊途同归”,即国家教育战略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实现国家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的更加科学、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

  完整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选题到研究,到形成预案再到决断的决策链条。在这个决策链中,前期,针对重大的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或重大政策的制定出台,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事实把握、问题剖析和原因分析三者相结合,基于充分的事实与证据支撑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提出政策方案;后期,通过特定的成果输送渠道,将成果送达决策部门和决策者,由决策部门或决策者对多种政策预案进行决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拍板”。此二者构成教育决策的完整过程。智库和决策部门在决策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功能是不同的,同时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核心工作与功能发挥上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补、既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的关系。基于这样一种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和互动协作,智库和政府之间演绎与呈现出不断地有远有近的动态互动关系,其中,既有政府的充分主导,也有智库的自主与自觉,并有全程各环节的交互协作。

  具体而言,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对于重大教育问题,只有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专业化的全面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提出战略构想、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这阶段需要充分给予智库独立思考、研判与分析的空间。智库与政府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智库研究与思考受到政府的影响,造成对现状的误判、结论的误导,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在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应用转化和服务决策的后一阶段,则需要不断通过双方的密切沟通与交流讨论来推动智库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深化与应用转化。期间,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决策部门,政府应在服务于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与决策应用、构建双方良好的协作关系以及为智库提供后续深化与选题支持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对智库未来的研究选题、工作思路与机制、组织管理等产生诸多影响。

  新型教育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是在完整的决策过程中,由二者围绕共同的决策目标而形成的特殊协作关系,在谋定而动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三、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明晰定位、创新机制

  智库建设并非易事,也非一日之功。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在于定位的明晰与体制机制的创新,着力建立一套完善的智库组织、运行和管理机制是新型教育智库有效建设的关键。

  (一)明晰定位,服务国家战略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无疑应以服务国家宏观教育战略决策为终极目标,矢志不渝地围绕国家重大的教育战略发展需求,瞄准国家重大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义不容辞地承担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教育政策研究的使命。在目标定位上,要能为国家教育战略决策提供专业性、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为提高决策部门的综合研判和顶层谋划能力,推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二)开门办库,打造一流团队

  新型教育智库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是要吸纳多学科、多机构、多部门、跨区域的专业研究者,组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二是要招募一批眼界高、视野宽、有多学科素养、胸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高层次精英研究人员,造就一批拥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重大战略的参谋者、科学决策的建言人;三是要积极组织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组成若干能打硬仗、能打赢仗的精干的研究团队;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制度与人文环境,打破壁垒,建立与各方面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

  (三)开放、灵活的人事组织与管理制度

  新型教育智库主要支持研究的是国家宏观战略、教育重大决策、教育综合改革的难题,都是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新型教育智库既要对一些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长期的前瞻性、储备性研究,同时还须对一些现实、突发性重大问题开展短期或即时性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构建开放、灵活的人事组织与管理制度,探索新型教育智库的人事组织形式、管理方式非常重要。

  1.建立灵活的人事聘任与组织制度

  突破现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事聘用制度,探索建立灵活、多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专兼职相结合、长短期聘用相结合、单聘和双聘相结合的人事组织与管理的新机制。根据研究工作的重心和特点,围绕重大的主题、项目和任务,以多种形式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研究、服务决策。

  2.构建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考核与人事评价制度

  在科研评价与考核标准方面,打破传统以学术性发表(论文、著作)等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以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和舆情研判等成果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制定产生的实际影响及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建立相应的人事晋升、激励奖励等制度。在职称晋升上,须明确以研究成果服务并影响决策的质量与贡献为重要依据,形成符合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的人事晋升制度,探索建立合理有序的薪酬制度、奖励制度、人员流动与退出机制等,以确保智库研究与工作品质的一流与专业。

  3.建立“旋转门”机制,打破政府、企业、智库人员流动的玻璃屏障

  突破传统惯习与相关制度障碍,聘请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任职,在教育政策研究、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型领导与同志,加盟智库,参加智库相关研究研讨、政策咨询、成果转化与形成等工作,发挥他们熟悉政策法律、熟悉政府决策过程与程序、政策制定与实践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综合优势。


  (四)构建与智库相适应的成果孵化与形成机制

  智库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成果来服务和影响政府决策。如何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宏观战略和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是智库工作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所在。

  1.选题的性质和方向着力国家需求与重大问题

  在选题的性质和方向上,须着力于国家的宏观战略性需求,着力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着力于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考虑前瞻性、战略性、时间意义上的长期的带有深度的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的、应急性的问题。

  2.建立研究成果的分类培育与孵化机制

  根据不同选题与专家的研究基础,建立研究成果的分类培育与孵化机制。针对已有较好研究基础并且相关成果也已比较成熟的选题,可集中相关智力与政策咨询资源,精心打磨使其直接转化为政策建议等成果;针对基础与成果处于“中间”状态、尚待深入研究的选题,则进一步依托研究团队,组织精干的专业力量进行深化研究;对于全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选题,尚无人研究或未有成熟的直接研究基础者,则通过充分的前期论证和筹划,以课题委托等方式,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3.建立循环推进式的成果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评审——反馈——修改——再评审——再反馈——再修改完善”的循环推进式的成果质量保障机制,就是要不间断、常态化、先内而外地组织相关主题领域的专家,通过研讨、座谈、意见征询等方式,对政策研究成果的适宜性、科学性、可能效果与风险等进行多轮内部、外部评审,并及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完善。通过多轮评审、反馈,必要时组织相关专家或团队帮助修改、打磨文稿,保障政策建议或预案的品质,倾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或方案,确保产出能为国家战略或重大教育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高水平的政策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周洪宇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型智库,是以教育领域重大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当前,教育智库“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以新型智库标准和要求来衡量,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一、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型教育智库的新定位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国家教育决策为中心,以研究重大教育问题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促进教育事业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核心要素的把握上,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体现“全、特、专、实”的战略定位与追求。

  (一)全球视野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须具有广阔的视野,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大背景下把握中国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出中国教育的应对策略。还应依托高水平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性教育议题的设置、研究和交流合作,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广泛传播中国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增强在国际教育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把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有效传播出去。

  (二)中国特色

  智库的发展须遵循智库建设的一般规律。在智库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其智库在运行运作方式、功能作用发挥方式等方面都已积淀了较成熟有效的经验。但智库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别特点。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具有中国立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负有国家使命,体现国家利益,创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政策概念或关键词,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教育界占据应有之地。

  (三)专业能力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标准中,《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有“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等,这些标准设置,意在推动各智库避免重复建设,体现差异化、专业化的智库发展思路。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体现专业化,走向精细化,而不是做谁都能做的事。要集中力量创出品牌,形成专业品质、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所做研究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践导向

  高度重视成果的传播与推广是世界知名智库的一个共同特点。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不仅要努力拿出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和客观性的研究成果,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努力推动成果转化和落实,千方百计地让智库的“谋划”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让智库的“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智库的“言论”转化为社会共识。 
  二、明确方向,推进新型教育智库路径转型

  (一)研究人员的转型

  由重学历向重阅历和学历转变。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智库,主体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很少有在决策部门任职的经历。我国智库专家与发达国家智库学者的最大的差距是阅历不足。《意见》明确提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措施,比如“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措施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的转型

  要由注重学术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转变。重点要围绕教育政策研究的学术前沿,自主开展教育政策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的历史与沿革研究以及重大议题的前瞻性与储备性研究;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教育政策急需,开展教育政策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重大教育政策专题研究以及各种中长期或应急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和案例总结研究;围绕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开展重大政策的比较研究,政策实施过程跟踪评价、政策调适、风险预估与防范等研究。

  (三)研究技术的转型

  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转变。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进行工作,实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调研与交流。世界著名智库都有重视数据分析的传统,诸如,兰德公司的许多专家是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美国东西方研究所为了研究网络空间政策,专门从从事网络研究的贝尔实验室挖来一位技术专家进行政策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四)成果应用的转型

  要由过去的注重学术理论成果发表向重视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转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并且有了研究成果选择公开发表,虽然有些成果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价值,但大部分成果在发表后就束之高阁,并未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以问题为导向,重视成果转化,并积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

  (五)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型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承担的多重使命,要求科研组织形式实现由单学科、个体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向跨学科、组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转变。正如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所指出的,“智库,胜在智,强在库。这个智,不单单是锦囊妙计,而是智慧谋略;这个库,超越了‘幕僚’、‘师爷’层面,体现为系统的组织性力量”。

  三、深化改革,创新新型教育智库的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教育智库的主体是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很多教育智库实行的还是行政化管理,这种状况不符合智库发展规律,不适应智库发展需要。《意见》提出,要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推进不同类型智库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意见》从智库的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体制、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教育智库应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

  (一)协同创新机制

  《意见》指出,要“鼓励智库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员与智库开展合作研究”。应紧紧围绕教育重大问题,建立与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形成研究合力。重视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加快组成我国高端教育智库。

  (二)快速反应机制

  服务党和政府各项教育重大政策需求一般时效性都比较强,应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先期储备研究、先进的研究手段、广泛的调研网络,迅速开展研究,形成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选题机制

  探索成立由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选题委员会,形成科学有效、适度超前的科研选题机制,规划长远和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全面优化研究领域和选题方向。

  (四)科研组织机制

  探索建立团队合作、联合攻关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从个人兴趣向服务国家、服务大局转变,从分散的、个体化研究向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和“跨界”研究转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课题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研究资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

  (五)成果审核机制

  实行研究成果分类送审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形成高标准、严密规范的成果质量保证体系。


  (六)激励导向机制

  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组织、课题评审和业绩评价的透明度,强化竞争,提高评审标准和淘汰率,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激励力度。从重论文、著作向重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任务、服务决策转变。以关注实绩为用人导向,结合公推公选、公开竞聘等选拔制度,为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项目管理机制

  以问题导向和前瞻导向相结合实施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是目前教育科研的三大动力源。针对群众的教育需求,瞄准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进行前瞻性研究,着力提高政策建议对决策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八)数据支撑机制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各类教育数据库,形成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为教育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更具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田慧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教育科研战线一项重大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一、深刻认识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近期,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央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深刻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的决心,为加强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科研院所作为专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不仅十分迫切,而且责任重大。

  (一)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信息数据日渐繁冗庞杂,信息精确获取、决策科学有效的难度不断增加。迫切要求教育科研院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和“新型智库”的内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智库建设的各项要求,锐意改革、科学规划,努力提高适应时代要求的决策咨询能力。

  (二)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建设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需要更加开放创新的思想理论、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更加及时有力的决策咨询。因此,建设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尤为迫切。

  (三)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布局,扎实推进,成绩傲人。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和逐步进入“深水区”,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显现;教育理念落后、活力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层出不穷、叠加凸显,迫切需要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水平。

  二、合理借鉴国际教育智库发展的成功经验

  长期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智库在教育咨询尤其是教育决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增强战略意识,服务国家决策需要

  智库的首要功能是紧密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决策,解决现实问题。教育智库需要将自身使命与国家教育战略决策等紧密结合起来,顺应教育改革的国家需求。放眼国际,无论是美国近年来诸项影响深远的联邦、州乃至地方一级教育法案的制定,还是日本文部省关于教育改革的诸项决策,其背后都离不开相应的决策支持机构。

  (二)明确分类定位,以多元发展激发活力

  综观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智库,均有明确的分类。如在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智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关注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智库、专门进行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库以及由高等学校结成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或政策联合体。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科研院所建设应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多元发展,激发研究活力。


  (三)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应加强内涵发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开展多学科研究;注重同行评价,完善同行评审成果审查机制,保障教育研究质量。

  (四)加快成果转化,注重时效性

  与发达国家教育智库相比,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时效性不强。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应注重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教育信息数据的采集—输入,注重教育研究成果的发布—输出,为教育决策、学校、师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及时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与咨询建议。

  (五)顺应时代趋势,融入全球视野

  终身教育、全纳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公平等话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教育话题。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研究问题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常态。应与国际同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思想、人才结构、研究项目等诸多领域实现去粗取精、吐故纳新,永葆智库活力。

  三、充分发挥新型教育智库的思想库、智囊团、设计师和宣传队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是指以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应着力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发挥“思想库”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所有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根本要求。要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律。要深入研究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科学育人的规律。要深入研究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联系,探索教育事业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深入研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二)发挥“智囊团”作用

  发挥“智囊团”作用是国内外知名教育智库的重要任务。要聚焦教育重大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系统把握国情、教情和教育规律,加强战略谋划,为政府建言献策,破解难题。及时开展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研究,为政府改进或调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挥“设计师”作用

  要强化前瞻性、实证性、策略性研究,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对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超前的谋划。要深入实践,探究教育问题的本质,提出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规划改革发展的施工蓝图、设计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四)发挥“宣传队”作用

  发挥“宣传队”作用是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新型教育智库提出的必然要求。应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阐释解决问题的思路、条件和步骤,引导群众树立合理预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端行为,为教育改革发展凝聚最大的共识。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重视加强教育舆情研究,及时关注社会舆情,科学引导社会舆论,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创新推动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路措施

  面向未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需着力实现十个转变。

  一是研究取向上,由依靠个人兴趣为主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要转变。二是研究机制上,由单兵作战、自耕自收为主向团队合作、协作创新转变,创新科研机制,联合和发动多重力量、各种资源去开展科研工作。三是研究内容上,由注重学术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转变,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四是研究方法上,由注重经验思辨为主向注重调研和依靠事实数据转变。要以调研为基础,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确保教育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学术支撑。五是研究技术上,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转变,借助新的研究技术,使得教育现象和问题能够实现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研究的可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预测。六是研究视野上,由单一关注本土教育实践向积极开展国际比较、参与全球对话与合作转变。要在立足本土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广中国办学经验和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对话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七是成果应用上,由注重成果发表向重视成果转化和成果应用转变。八是评价标准上,由注重学术论文、著作出版数量向重视完成国家任务、服务决策成效转变,向服务国家任务、服务决策的质量水平倾斜。九是激励举措上,由奖励个人成果为主向鼓励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转变,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协同创新、合作攻关重大项目。十是科研保障上,由经费支持单一向财政、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保障转变。创新投融资渠道,构建财政投入、专项支持、社会委托等多元保障体系,有效支撑开展各种重大项目研究。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当前,相比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智库建设,教育智库力量还显分散,尚有很多改进提升的空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已进入全新阶段。

  一、精准锁定、开拓培育用户需求

  智库的外部需求可能多种多样,尤以政府决策最重要。事实上,不管有没有智库,政府决策需求都客观存在,但有了高水平智库,更有利于增强决策可靠性。现代社会中的新型智库生长和发展,重要的制度环境就是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已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都重申了这一要求,十八大报告进而要求:“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新型智库,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部分来阐述的,也就是说,希望新型智库在决策咨询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当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最大的用户是政府,最需要优先满足的是政府决策需求。政府决策需求本身就多样化,新型智库精准锁定用户需求是第一位的。

  同时,新型教育智库还要着力开拓培育新型用户以至于形成用户群,比如政府之外的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综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智库,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术业有专攻的为多,有些智库更是常年锁定很窄范围用户,进入新世纪以来,也都面临开拓培育新型用户的挑战。我们既要从海外智库生存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更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二、关注政策分类和话语特征

  政府决策也可分为公共政策属性和非公共政策属性,其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求程度会很不一样。非公共政策或尽管涉及公共利益但需要作出战略谋划,比如国防重大工程,要让社会上非专业人士和群众判断起来就很难,所以,对决策科学化程度要求更高。但是,公共政策基本上属于政治过程,民主化的成分更多,比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即使是公共政策,也可再分为动增量还是动存量。从教育领域来看,动增量的公共政策往往更偏重科学化,比如地震后国家投几百亿加上地方配套投入,加固中小学校舍,一般不需要广泛征求民意,而是把施工方案设计好,把施工过程监管好,质量达标,尽量不出腐败就行了。但动存量的公共政策就更偏重民主化,比如有些地方撤村并镇,牵涉村小学布局,关系孩子就近入学,就不完全是科学决策了,要征求大多数村民意见,获得赞同才行。

  新型教育智库必须非常熟悉政策分类。如果真是研究某一类政策问题采取了不恰当的办法,所提出的咨询建议不但没有人听,而且会起反作用。另外,熟悉话语也很重要。有可能影响决策过程的话语大致有四类: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公众话语和媒体话语。四类话语交织在一起,对同一政策问题各抒己见。而网络时代新媒体、自媒体的介入,使决策话语格局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对此,新型教育智库需要很好了解、把握、熟悉不同话语特征,对问题及成因作出客观冷静的判断,善用不同话语进行有效表达和传播。

  三、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社会对政府决策合法性、合理性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协商民主纳入了决策必备程序,这对新型教育智库来说是很好的机遇,也带来很大挑战,一旦出现低水平或误导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必将导致智库信度下降。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包括新型教育智库的产品服务,一要可靠,二要有用,三要有适当的呈现方式。这里需要划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政府决策方提出的研究咨询需求,包括短平快的和中长期的,皆是智库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重点,可靠而有用的新型教育智库必须靠近政府用户需求,开展时效性强的调研,提供有质量的成果,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自选动作储备,即对决策及其实施的基本面、宏观走势、环境背景、战略方向,开展持续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立项导向之一,就是探索尝试为决策服务,这可以看作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交集。建设新型教育智库,也需要与国家级、地方级、高校和科研机构层面的政策科研行动相互衔接沟通,在不同科研机构“十三五”期间科研工作包括智库建设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安排跨机构合作、协作攻关的约定或协议,联手定期研讨分析,定期交流成果,实现各方优势互补。

  当前,我国的教育科研机构数量很多,不少处于较为松散和相互疏离的状态,鉴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已迈开新步,不管是企业集团,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努力形成深度合作机制,比照国家正在建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计划平台”模式,可以试验打造共建分享的资源平台,促进教育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提高新型教育智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应该容纳多个声音、多种想法来汇聚研判。针对同一事实数据证据,新型教育智库所提供的咨询成果,不应局限于某一价值取向,而应提出兼顾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备选方案。


  教育智库建设的特殊性

  邬大光

  我国正进入一个需要智库的时代,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关于智库建设的讨论非常多,并赋予智库“新型”的概念。其实,智库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个“智囊”机构,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建设性、前瞻性建议。在我国的古代和当下,都有智库的影子。我国今天对智库期待的“升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很少感受到智库的存在,更少感受到智库存在的力量和价值。

  我国智库建设明显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智库报告2014》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 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830家、中国429家、英国287家,是世界智库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美国作为传统的智库强国,共有6家入选全球十大智库。我国需要建设智库,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智库,这是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建设起真正的中国教育智库,并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新型”,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智库,尤其是世界200强智库,似乎没有一个教育智库,我们看到的众多影响深远的教育研究报告大多出自综合性智库。例如: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于1966年向国会递交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1983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完成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卡耐基教学基金会完成的《中学:美国中等教育报告》和《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报告,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小组完成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报告,美国科学基金会牵头的《2061计划》等,大都出自综合性智库。

  虽然西方国家少有专门的教育智库,但并不影响这些智库做教育研究和发布教育报告。由此引发我们思考的是:首先,为什么西方国家少有教育智库,难道教育改革和发展不需要教育智库;其次,既然西方的教育报告大多数出自综合性智库,为什么迄今为止,在我国的429家智库中,我们很难看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报告;再次,如果大多数教育报告不是出自专门的教育智库,我国欲打造新型教育智库,并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究竟是模仿西方智库的建设范式,还是走自己教育智库的建设道路。显然,西方经验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因此,建立教育智库需要思考与综合性智库的区别,尤其要考虑教育智库的特殊性;第二,之所以高水平的教育报告出自综合性智库,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教育报告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而非“单纯”的教育研究成果;第三,我国的教育研究机构如果要担当起教育智库的责任,需要重新思考已有的研究范式。

  首先来看西方为什么少有独立的教育智库。教育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学校是承载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教育活动的实现是在整个社会中完成。每个参与教育的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又很难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尤其是教育研究已经从学校的内部活动拓展到学校外部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机构开始发生分化,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组织都开始与教育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成了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今天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例如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许学校”,高等教育阶段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大学”之分,教育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和高考问题等,都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教育概念和范式。因此,综合性智库研究教育问题,显然在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个综合性话题,非教育智库承担教育研究也就成为可能。

  教育研究的综合性,决定了今天的教育智库需要跨学科。然而,我国的教育研究机构,几乎都是基于教育学的学科构建,其研究人员几乎都是纯粹的教育学科背景,即传统的教育学专业,跨学科学者属于少数。回顾我国已经面世的各种教育报告,几乎都出自教育学者,教育学的色彩十分浓厚,较少有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学者参加。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学背景,其研究视野和能力主要局限在教育学的学科范畴,还无法适应综合性以及跨学科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问题到现在为止,几乎还没有进入综合性智库的视野,非教育学科的学者较少关注教育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直到现在还无法看到跨学科的教育报告,也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报告,大多数成为教育学研究,而非教育智库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让我国的教育研究走出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构建教育智库必须回答的问题。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需要梳理教育与外部的关系,也要解决教育内部自身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面临的宏观问题显然多于微观问题,而对宏观教育问题的理解,对纯粹的教育学者来说还是一个“软肋”,尤其是因为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带来的体制上、文化上、中西方教育模式上的碰撞,正在引发一系列的深层矛盾。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是政治、经济制度遮蔽下的一种综合性矛盾,是超越“教育学”研究范畴的深层矛盾。因此,我国的教育智库的研究取向,首先应该是面向国家层面的教育问题,其次是学校层面的内部问题。诚然,即使是解决教育内部的问题,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更新。

  今天各类智库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研究视野和范畴从原来的以宏观决策为主,逐步渗透到微观领域,以至于担当起“思想启蒙”的角色。从一般意义而言,任何智库都有唤醒民众意识和责任的问题,教育智库更为突出。基于文化传统的基因,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有文化传统的基因在起作用。在民众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之中,教育学者崇尚的“教育规律”甚至不得不让位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这既是文化传统的力量,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智库应该有启蒙性质的公民意识,营造和建立体现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教育智库的真正作用既体现在政府对研究成果的采纳,还体现在如何影响社会、推动公民参与治理。实际上,其间接作用可能更大。

  在我国,现有的许多教育研究机构,无论是大学的教育学院,还是各种研究所或研究平台,在形式上已经具备了教育智库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经费等,但却无法被人们认可为教育智库,更难以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决策报告。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人员的视野问题。在目前,关于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属于教育智库研究的重大问题,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核心就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教育的共性问题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特殊以及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仅仅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就面临着高考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分类管理、就业难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既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与我国教育发展道路选择的特殊性紧密相连,乃至西方成熟的教育经验根本无法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实际问题。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决定了研究我国教育问题需要有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视角。实践告诉我们,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选择,一定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教育智库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本质特征

  张武升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给教育领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提出了重要要求和迫切任务。自觉主动地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必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教育智库的本质特征。

  一、从一般性智库到教育智库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性智库是相对于如教育智库这样的具体专业领域智库而言的,它横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多功能并举的特征。智库是一个国家政府的“外脑”,是谋略智慧之源,是国家、政府领导人决策的重要依靠。一个国家、民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领先权、决胜权,除了有重要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外,必须拥有重要的高水平智库。因此,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智库建设。

  国外的一般性智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即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是社会的“第三方”机构,从思想、理念到研究课题以及研究经费的来源,都不依赖于政府,以保持其研究与思想的独立性。二是专业性,即智库主要是由一批在一定专业领域有建树和影响的专家组成,从研究成果形成到提供咨询服务,都是以专家身份进行的。三是非营利性,即智库不为投资所决定、不为营利所左右,智库得到任何资助都是无条件的,不以资助而改变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四是市场性,即智库以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活动,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资助,以质量和水平求生存,使用研究成果咨询服务的对象与资助者具有非“同一性”,就是咨询服务的是政府、社会有关部门,但所得资助都来自有关基金会、企业、公司等。这种“非同一性”意在保证研究成果与咨询服务的客观性。

  从一般性智库来看,各国教育智库具有许多共同点。在美国,有许多一般性智库从事教育咨询服务,扮演教育智库作用。也有专门的教育智库,如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或机构就是教育智库,对美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教育智库也具备一般性智库的特征。在欧洲,教育智库相当发达,如“OECD教育研究机构”、“OECD教育论坛”等,都是以汇集教育智慧和谋划策略为OECD及其各国提供咨询服务的。欧洲的教育智库在推动其教育改革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特点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既要反映国外智库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更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从而具有中国特色,是不同于他国的新型智库,其在本质上具有如下特征。

  (一)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统一

  独立性,是指教育智库作为由专家组成的研究机构是独立设置的,在发展目标、研究理念、方式方法、取得成果等方面,具有独立性,以保证智库建设的客观、科学和民主。非独立性,是指教育智库与政府行政部门有着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包括资金投入支持、研究课题任务外包、成果的宣传使用等,这些都要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领导与管理,教育智库不是可以特立独行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统一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教育智库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特别是管理体制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民办性质还是公办事业性质的教育智库都可做到的是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统一。在承担研究任务、宣传使用成果、接受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非独立性,而在发展理念、研究方式方法、成果总结概括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独立性。从这一特征来看,教育智库建设在许多方面要加强与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了解对方需求,才能使智库建设和发展获得宽阔的道路和远大的前景。

  (二)学术性与政策性的统一

  学术性,是指教育智库构成专家所具有的学术性知识、方法、价值等,这些要反映科学中学术划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专家具有专业性、坚持学术性,才能保证智库的知识性、智力性和智慧性,产生一般人所不能产生的谋略和方法。政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智库的构成专家既有学术专业专家,这是主要部分;又有富有行政领导和治理经验的专家,他们在政府行政部门工作多年,处理和解决过各种重要问题和矛盾,是名副其实的专家。正因为这一点,许多国家的政府与智库是“旋转门”的关系,政府人员“旋转”到智库机构,智库专家“旋转”到政府部门。二是教育智库在研究课题门类设置、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选择、成果总结与使用等方面,不是追求纯粹的科研模式或范式,而是遵循政府政策研究制定的模式或范式,以使研究及其成果更适用于政府行政需要,甚至为了切合需求和实用,一些研究课题、任务采用“订单式”或“量身定做式”。因此,教育智库的研究是学术专业研究范式与政府政策研究范式的统一。学术性保证智库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政策性保证智库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主要是对教育智库的发展规划与研究选题而言的。现实性,是指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现实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成果,现实性强调的是针对性、时效性,对于政府行政部门解决急迫的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前瞻性,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等发展规律和趋势及其与教育的相互影响,研究教育改革发展未来的前景,包括发展目标、任务、政策、策略、举措等,从而使现实的教育改革发展更具有规划性、预测性和发展性。现实性能比较快地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前瞻性能可持续地体现出教育智库的长远价值。现实性与前瞻性二者是统一的。没有现实性,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问题,说明智库在谋略计策上是短板,在这一不足之下所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也缺乏基础,是“空中楼阁”;没有前瞻性,不能发挥出预测、规划的作用,说明研究目光、智慧视野的局限,在这一不足之下所进行的现实研究也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和机制性。

  (四)市场性与非市场性的统一

  市场性,是指教育智库的资源配置以市场方式进行,例如资金投入、项目招标、成果选用等环节,采用市场运作的机制和方式。非市场性是指,在教育智库建设还不发达、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的阶段,对于资金、项目、成果等资源的投放和选用,还需要用非市场的机制和方式,例如行政计划等,这种资源配置机制和方式能确保教育智库在初始阶段又好又快发展。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我国能够投资教育智库的基金、公司、社团、个人等还很少很小,没有发达的投资市场,绝大部分教育智库在投入与产出上还必须依靠政府这一主要“服务对象”,而从教育智库产出的成果咨询服务报告来看,也主要是提供给政府行政部门。所以,从政府行政部门承接研究任务、获得资源投入,是教育智库的主要发展路径和策略。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智库建设绝大多数是由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机构转型而成的,它们原本就是直接由政府行政部门拨款、为其服务的事业单位,而其固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机构就是行政计划性。但教育智库仅有非市场性是不够的,容易导致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缺失。所以,使非市场性与市场性结合起来,是中国教育智库建设发展的明智、有效的选择。

  (五)赢利性与非赢利性的统一

  赢利性,是指教育智库通过提供知识、智力、智慧性成果服务,获得有偿回报。非赢利性,是指教育智库无偿向需求方如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提供知识、智力和智慧成果。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教育智库在特点上将会坚持二者的统一。坚持赢利性主要指,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方式下,教育智库把工夫和着力点下在提高研究和成果的质量、水平上,把赢利转化为智库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动力来源和反映指标,使教育智库能够快速成长与发展。坚持非赢利性,主要指教育智库以服务为宗旨,避免走入“唯利是图”、为利牺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歧途。赢利性与非赢利性统一意在保障教育智库建设和发展。在国外的智库,包括教育智库一般是非赢利性的,只是接受基金、公司、个人等资助和捐助,目的在于保证研究的“中立性”、客观性。在我国资助、捐助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教育智库坚持一定的赢利性,以获得发展的更好条件,并不必然导致研究的不客观,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制约机制和诚信制度,有了这些,赢利也能做到客观。同时,我们鼓励和支持教育智库更多地进行非赢利性研究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非赢利性成果服务。坚持二者的统一,有利于教育智库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有新视野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不是原来意义上各种研究机构的改版和翻版,必须更新思想理念,深化制度创新,以新视野、新思维、新途径、新模式,实现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运行体制机制的全新变革。

  一、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国际决策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新途径,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重要紧迫性。

  教育智库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咨询团、思想库、智囊团。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加大,教育体制机制格局与深层次利益纠葛前所未有,教育改革的错综复杂性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前所未有,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交错性前所未有,这都迫切需要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从战略、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加强研判,提出独到的建设性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我国目前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看,教育智库特别是高校智库具有其独有特色、独特优势以及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等特点,但也明显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意识不强、跨界协同不畅、社会服务不够、体制机制滞后、国际影响力较弱等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建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多缺少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民间研究机构或具有民间背景的研究机构,多需要提升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建树。总体而言,还不能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全面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教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新的历史时刻,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智库建设不仅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是,切实为国家教育重大战略部署、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设计、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战略研判、政策支持、教育服务,促进教育事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特”和“新”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有新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善于把握国际教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发展、新变化。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体现如下特征:一要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二要有科学精神、独立精神;三要有全球视野、专业视界;四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五要有科学研判、战略构建。充分发挥智库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深入把握中国教育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改革方案要奔着问题去,抓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严格评估等关键环节,在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现实困难以及群众期盼上创新突破,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研判,努力使改革方向、政策、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特”在哪里?“特”在体现中国特色:即一要充分体现中国国情、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福祉为本的思想价值理念;三要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的问题,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新”在哪里?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新在思想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引领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机制、教育制度,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第二,新在战略定位,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教育决策为宗旨,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体现科学精神、独立精神、专业精神,努力承担起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第三,新在创新机制,创新研究体制、运行体制机制、成果运用和转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充分体现符合时代需要的灵活机制和生机活力。第四,新在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组织形式、管理方式,以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甚至跨国界的合作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多元思想、多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跨界组合,交融升华、创新突破。第五,新在手段方式,创新研究手段方法,深入基层和地方,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保证公平公正。第六,新在保障体系,扩大公开透明,不断深化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政策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决策服务制度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应当具有如下三种模式和特点。第一,研究主体多元化。既有政府、行业背景的教育智库,也有民间独立的教育智库,还应倡导组建混合型组织的教育智库。第二,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综合性研究智库,也有专业性研究智库。组织形式灵活,打破研究人才部门界限,一切以重大研究战略和课堂为目标,跨界、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组合研究人才和专家。第三,发展路径融合化。融通国内外、行业内外资源,打破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界限,协同路径可以是校校联合、校所联合、校企联合、校所企联合。

  三、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发展途径和运行机制

  建设高端教育智库,成就中国最具公信力的教育智库,必须深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领域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仅靠经验和个人的智慧,去研究重大战略问题,其视野、广度、深度都是有局限的,也很难保证作出正确的决策。新型教育智库必须广集众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专家、政府和民间各方集体智慧,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好政策研究、决策咨询、问题研究、大数据分析、教育成就评价。因此,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发展途径和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正确方向,走好“中国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道路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发展途径有四条。一是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关注中国问题,体现时代要求,突出中国特色。二是走中国道路。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智库建设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突出解决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智库建设道路。三是体现专业精神。新型教育智库以研究战略问题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主要功能,应体现鲜明的专业性,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政策研究,形成独特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四是形成独特核心优势。不同类型教育智库都应结合自身实际,凝练主攻方向,突出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特色。

  (二)瞄准核心任务,聚焦政策真命题,弘扬“中国精神”

  切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聚焦核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严谨扎实的作风、翔实可信的证据形成真实可靠的结论,是教育智库的根本价值所在。一是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急需。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确定主攻方向,努力在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取得创新突破。当前,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智库要紧紧围绕这两大核心任务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决策咨询意见,为政府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依法治教出谋划策。二是聚焦现实问题和人民期盼,回应社会关切。紧密围绕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广泛调研、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凝聚共识,形成解决对策。

  (三)创新研究途径方法,形成“中国风格”

  中国风格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独有特色和重要保证。一是注重实证研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不回避现实问题,增强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二是创新研究方式,利用项目组合方式,以项目为基准,根据项目需求和专家专长,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合作。通过合作研究、专家咨询,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权威性。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抓住建设“宽带中国”的新机遇,围绕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建设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专题数据库,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构筑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

  (四)建立现代智库创新体系,体现“中国气派”

  创新体制机制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关键环节。人才是教育智库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各种壁垒,打破行业、地域、部门、学校界限,架起沟通国内外、行业内外、学校内外人才流动和协同研究的桥梁,构建现代智库创新体系,形成融通国际、国内、行业、区域性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起各方面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促进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教育智库的创新活力,培养和建立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有效利用“外脑”,加强国际与国内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借助其智慧保障和提升研究质量。

  (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智库在传播国家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新型智库的基本要求。话语体系是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既是一种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行业或社会生活领域有不同的话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话语体系有自身的个性和特征。作为政府智囊的智库,一要善于发声、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先于发声,用现代思想、科学研究、政策原则,及时回答重大理论问题、重要现实问题,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工作。二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充分考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少讲大话和空话,用群众的语言多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